楚天金報訊 圖為:或孤獨或節儉,每逢夜裡小區里常常能看到撿垃圾的老人
  文/本報記者趙莉 圖/本報記者劉蔚丹
  上周二上午,連綿的秋雨停住,明媚的陽光灑在武昌岳家嘴東湖花園五樓的一家陽臺上。
  兒子兒媳上班去了,孫子在學校,60歲的秦愛珍在陽臺上晾曬被子。她習慣性地往樓下的幾隻藍色垃圾桶瞅了兩眼,看到有人將一大堆包裝盒扔了進去,她急急跑下樓,便直奔垃圾桶而去,生怕隔壁單元的李大媽、王大媽發現了。在江城的一些小區里,像秦愛珍這樣的老人還真不少。楚天金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,不愁吃穿的他們之所以對拾荒情有獨鐘,也許是見不慣浪費,抑或是為了排解“空巢”的寂寞……
  現象
  雖不差錢卻熱衷拾荒
  秦愛珍來自黃岡,退休前是一名小學教師,前年被兒子兒媳接到武漢,負責照顧上小學的孫子。
  熟悉小區環境後,秦愛珍驚訝地發現住戶們倒出的垃圾甚是浪費,“油壺、飲料瓶,還有一些紙盒、舊書都是可以賣錢的啊,就這麼扔了!”此後,秦愛珍見到垃圾桶里有可回收的廢品便會挑揀出來,攢到一定的數量後,就挑到小區外的廢品收購站賣掉。“一個月可以賣個百來塊錢呢!最好的一個月我賣得260元錢,這些錢我都攢著,今年過年時給孫子包了一個1000元錢的大紅包,他們都沒想到我哪來的錢。”秦愛珍很得意。
  和秦愛珍一樣,家住武昌華騰園的63歲太婆劉銀華也有這個愛好。沒事時,劉銀華便跟著小區的幾個老姐妹逐一翻看20多棟樓房下的垃圾桶尋寶。剛開始拾荒時,劉銀華也曾抹不下麵子,但在嘗到甜頭、得到實惠後,她便放下麵子,更何況“蠻多婆婆都是體面人,兒女都有房有車,這裡面有武重的老職工,還有會唱戲、跳舞的‘文化人’”。
  家住湖北省電力小區的周師傅是一位退休職工,現年68歲,兒女都在海南成家立業,早年喪偶的他獨居兩居室的老房子。碰上晴天,他帶上寵物狗、拿著裝有廢品的布袋出門了,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周邊人口密集的小區,在那裡他可以遇到不少同齡的“拾友”。“我拾荒純屬湊熱鬧,就是跟著一起撿,練練腿腳,當是鍛煉身體。”周師傅說,每次他都會把自己撿的廢品送給“拾友”,“我覺得他們能陪我說會兒話,已經很好了”。
  兒女反對但拾荒依舊
  今年57歲的羅女士家住武昌和盛世家小區,羅女士的兒子事業小有成就,收入不菲,上半年剛換了一輛沃爾沃轎車,對長輩也是出手大方。儘管如此,羅女士還是習慣收集自家以及垃圾桶里的廢品變賣。
  對於羅女士的拾荒行為,兒子兒媳都反對,覺得這樣做“挺丟臉”,也容易產生“兒女不孝”的誤會。每每此時,羅女士都像“不懂事的孩子”般委屈,她認為自己只是節儉,看不慣浪費,將這些廢品換成錢後,她心裡便挺舒坦的。而現在,這種舒坦必須背著兒子媳婦了。
  無獨有偶,記者遇見龔太婆時,她正在武昌水陸街附近的一處廢品收購站賣廢品。“12元5角!”龔太婆收好錢,打算去附近的菜場帶幾把青菜回家。買菜時,龔太婆幾乎不還價,嗓門格外大。
  龔太婆家住首義小區,她專程步行半個小時,拖著廢品到水陸街賣,只為這裡的飲料瓶收購價格比家門口的貴幾分錢。龔太婆告訴記者,自從她開始撿拾廢品後,家裡的青菜就是由她買單,這讓她這個農村老太感覺挺有面子。
  龔太婆的兒子在一所學校任教,收入頗豐吃穿不愁。對於自己的做法,龔太婆說兒子管不了她,只是提醒她“註意安全,家裡也不指望這幾個錢”。
  對話
  拾荒是因為心裡有寂寞
  記者:撿廢品時,心裡是什麼感受?
  秦愛珍:心怦怦跳,翻到可以賣錢的,就驚喜得很。撿的時間長了就把它當成工作了,心裡老惦記著。
  記者:什麼驚喜?
  秦愛珍:感覺就像中了獎,找到自己丟失的東西,兒子媳婦孫子誇我做的菜好吃。人老了,驚喜感越來越弱了。
  記者:如果家人不讓撿呢?
  秦愛珍:那我就要回老家。我就這點樂趣了,你真不曉得一個人獃在屋裡幾無聊……
  圍觀
  大多數業主會視而不見
  採訪中,幾家物業公司工作人員表示,他們均遇到過住戶投訴有人將垃圾堆放在小區樓道內,是否為小區拾荒者所為就不得而知。但是大部分情況下,這些小區內的拾荒者都相對低調,“不會把垃圾翻得到處都是”,因而物業也不會出面阻止。對老年人的這種拾荒的舉動,不少人持寬容態度,覺得只要他們不影響到他人,就沒必要去干涉。
  郭女士是東湖花園小區業主,她告訴記者,小區里經常能看到相識的婆婆翻垃圾桶,每每這時,熱情的她也會選擇視而不見地“飄過”,“怕她們會不好意思”。“感覺她們並不缺錢,可能是一種習慣吧,我覺得還能夠理解,畢竟她們不偷不搶,也沒妨礙到誰,也許她們樂在其中呢。”郭女士說。
  持反對意見的許多是“拾荒族”的家人,在他們看來,家裡的老人公然在小區內拾荒,多少會讓自己感覺沒有面子。也會產生諸多的誤會:能在這樣的小區買房卻撿垃圾,是不是子女不孝順……
  聲音
  他們拾荒是一種內心的自我救濟
  談及日益增多的小區拾荒族,65歲的社會學家、湖北大學教授洪威雷表示“很理解”。他身邊就有在小區內拾荒的老年人,“他們的內心住著孤獨,渴望與人交流,寂寞讓他們尋求自我救濟”。
  洪威雷表示,這些中老年人都有過艱苦生活的經歷,如今身處優越的物質環境中,浪費是他們看不慣的,出去拾荒也算是對他們歲月的一種回味。“我有一個朋友,從區長位置退下來後閑不住,就在小區拾荒,他還把撿得的廢品給那些需要的老年人去賣錢。這種拾荒不光是對資源的一種再利用,還可以讓老年人藉機活動筋骨、鍛煉身體,增加人際交往。”洪威雷個人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,他建議當兒女的對此也要多理解,不應一味地阻止。
  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徐楚橋認為,小區老年人熱衷收集廢品去賣,不需要任何成本,就可以看到回報,這讓他們嘗到了甜頭,習慣養成了便沒法停止。他們的動機明顯,即為了賺錢。在他們眼中,自己能賺一點補貼家用,或是讓兒孫輩沾到自己的光,才會感到滿足。“當下一些老年人被社會邊緣化,他們渴望外界的接納和認同,是不爭的事實。”徐楚橋說,這些老年人在撿拾廢品的過程中,享受到久違的成就感和價值感,他們離開工作崗位之年,與社會的接觸範圍日益縮小,拾荒也就承載了它本不該有的重任:交際排除寂寞、獲得自我認同。徐楚橋認為,當兒女的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關註,從多方面去賞識他們,並引導他們尋找一些更為合適的健康的生活方式,實現自我認同。
  梨園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胡亞榮認為,現在小區拾荒老年人在增加,有的為賺取生活費,有的生活節儉難捨雜物,但有的也可能是早期老年痴獃徵兆,“若已不能判斷物品價值,不管有沒有用都撿回來,超出常人範圍,那麼可能是一種病態”。她建議一些愛拾荒的老年人應多參加戶外活動,減少孤獨感。
  (原標題:不缺錢的都市拾荒老人 撿的是寂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02afdu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